现代社会是一个信用社会,信用是现代经济社会运行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信用评级也随之应运而生。
信用评级(Credit Rating),又称资信评级,是一种社会中介服务为社会提供资信信息,或为单位自身提供决策参考。最初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它由专门的经济、法律、财务等专家构成,对于证券发行人以及证券信用进行等级评定的组织。
目前国际上比较知名的信用评级机构主要是穆迪、标普、惠誉和贝氏,国内知名的评级机构主要是中诚信、联合资信、大公国际、上海新世纪。
穆迪创立于1909年首创了对铁路债券信息进行信用评级,1913年对公用事业和工业进行债券信用评级。
标准普尔创立于1860年,顺应欧洲投资者希望更多的了解自己在美国新发展的基础设施的资产的愿望而创建。
惠誉创立于1913年,规模小于标准普尔和穆迪,但在全球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的评级上,惠誉的敏感度要高得多。
贝氏成立于1899年,是唯一一家专注于保险行业信用评级的机构,主要服务于金融和医疗保健服务行业,客户包括保险公司、银行、医院和医疗保健系统提供商等。
他们都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全国保险专员协会指定的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NRSRO),美国政府的认可使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都很大。
国内信用评级机构起步较晚,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起步。在国际市场上,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力远远低于国际评级机构的影响力。
信用评级机构按照评估对象来分企业信用评级、证券信用评级、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等。同时按照受评对象的财务情况、业务情况、行业情况等进行评估分级,国际上通用的分级标准为:A、B、C、D四个等级,更加细化分为:AAA、AA、A、BBB、BB、B、CCC、CC、C,且信用等级依次下降。
对于企业来讲,信用评级是其在资本市场的通行证,一个企业信用的高低,不但影响到其融资渠道、规模和成本,更反映了企业在社会上的形象和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是企业综合经济实力的反映,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身份证。
对于投资者来讲,信用评级是其选择投资对象的评判标准之一,也是其监督管理投资对象的渠道。
信用评级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尺子”,当我们拥有了这把“尺子”后,就能准确辨别出一家“闻所未闻”的公司的实力和财务强度。
上一篇: 如何审查信用报告?(企业篇)